林学院/园林与艺术学院欢迎您!
邓文平
发布者:ylys     发布日期:2022-10-09     阅读次数:1127


基本信息

姓名:邓文平

性别:男

导师类别

职称:助理研究员

学位:博士

个人简历

2010.09-2015.07  北京林业大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博士

2006.09-2010.07  河北农业大学   林学专业  学士

联系方式

E-maildeng_wen_ping@126.com

社会兼职

庐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副站长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林草生态修复工程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及流域治理专业委员会 委员

担任Catena, Journal of Arid LandEcological indicators等期刊审稿人

教学工作

主讲研究生《林业生态工程》课程。

研究方向

 森林水文,同位素水文,水土保持林业资源评价

课题项目

  1.  国家自然基金地区基金项目, 31860236, 庐山针叶林雾水截留、利用机制及其生态效应, 2019-2022, 41, 在研, 主持  

  2.  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GJJ60396, 亚热带山地云雾林降水截留分配过程研究—以庐山为例, 2017-2019, 2万元, 在研, 主持

  3. 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开放研究基金项目, 2021SKTR06, 基于氢氧同位素技术的坡面和流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2022-2023, 5万元, 在研, 主持

论文情况(可列举部分)

[1] 温林生,邓文平*,钟流,陈锡方,卢妍洁,全蕾,刘苑秋. 江西省公益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2022,20(03):35-43.

[2] Wenping Deng, Guodong Jia, Yuanqiu Liu, et al, 2021, Long-term study on the seasonal water uptake of Platycladus orientalis in the Beijing mountain area, northern China,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307: 108531.

[3] 邓文平,郭锦荣,邹芹,陈琦,黄家辉,卢妍洁,刘苑秋. 庐山日本柳杉林下穿透雨时空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21,41(06):2428-2438.

[4] 温林生,邓文平*,邓力维,莫兴悦,肖廷琦,邱凌波,刘苑秋. 庐山不同海拔植物季节水分利用策略[J].水土保持学报,2021,35(04):341-348.

[5] 白天军,刘苑秋,温林生,潘俊,曹雯,郑希玲,邹芹,邓文平*. 庐山日本柳杉早材与晚材年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0,42(09):61-69.

[6] 陈琦,刘苑秋,刘士余,潘俊,曹雯,牛杰慧,白天军,邓文平*. 杉木取代阔叶林后林下水源涵养功能差异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2019,33(02):244-250.

[7] 陈琦,郭锦荣,李超,王翰琨,吴春生,邓文平*,刘苑秋,叶清,李晓东. 庐山地区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06):1306-1316.

[8] 郭锦荣,白天军,邓文平*,陈琦,邹芹,张志坚,张毅,刘苑秋. 不同胸径日本柳杉树干液流及其蒸腾耗水差异[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39(02):70-77.

[9] 邓文平,章洁,张志坚,胡少昌,郭锦荣,刘苑秋,孔凡前,张毅. 北京土石山区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的稳定同位素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7,28(07):2171-2178.

[10] 张志坚,刘亮英,刘苑秋,吴春生,丘满圆,郭锦荣,邓文平*. 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过程夏季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格局动态[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7,37(03):88-94.

授权专利

[1] 邓文平,郑希玲,黄家辉,刘春梅,温林生,陈琦,刘苑秋.一种枯落物动态截留过程观测装置. ZL202023018088.X. 授权公告日期20211112

[2] 邓文平,黄家辉,刘苑秋,彭家顺,白天军,张令,刘晓君.一种等雨量收集装置. 201920831732.3.授权公告日期201963

获奖情况

[1]刘苑秋;邓文平;徐俊;张令;刘玮;胡少昌;邹芹;叶清;白天军;吴春生;张毅;文野;宁金魁;“日本柳杉在庐山的适应性及其人工林生态机理研究”获江西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021.11.02 (排名第二)   

[2]刘苑秋;张令;刘玮;邓文平;胡少昌;徐俊;邹芹;张毅;孔凡前;李超;“毛竹扩张生态影响及其机制”获江西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2019.07.05(排名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