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05)
一、学科(专业)简介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属于林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主要任务研究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以“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为指导思想,以生态学、保护生物学、自然保护区学、保护经济学等理论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为核心研究内容,以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以现代宏观技术和微观技术相结合为主要研究手段,全面提高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学科点于2011年被批准为江西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立足于江西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展江西动物保护、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江西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多方面的研究,为江西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利用等提供理论指导。自“十三五”以来,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成员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2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11项,承担其他各类研究课题40余项;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获授权专利近20项;获得国家级良种1个。
本学科点指导教师具有合理的年龄梯队、较高的学历层次和多样化的学科专业背景,有利于在学科互补、领域交叉和共同促进等方面形成新的优势并奠定坚实的基础。现有成员16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14人,教授5名,副教授(含副研究员)14名,具有博士学位14人。
二、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博士生的培养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培养在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要求博士生:
1.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求实创新,团结合作,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熟悉本学科研究方向、现状及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业务管理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能胜任学校、科研、规划、管理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高级专门人才。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的阅读能力,较好的写、译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能力,能熟练地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格。
三、主要研究方向
1.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
针对重要和特色野生动物类群,开展保护生物学(保护演化生物学、生态学、行为学、基因组与宏基因组学、保护医学等)研究,为野生动物管理、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针对重要和特色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开展有关保护和利用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及遗传学研究,挖掘重要的优良种质性状,为野生植物资源管理、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3.自然保护地规划与管理
针对当前自然保护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开展自然保护地及其网络体系建设,自然保护地管理,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濒危物种保护及其生境恢复,包括濒危物种的就地保护、生境恢复的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研究,为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四、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但一般不超过7年。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优良学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以及创新能力。
1.采取理论学习、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学术交流和社会考察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进行系统培养,使研究生既能全面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能系统掌握本学科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方法,激发博士研究生的创造性,培养博士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2.在指导方法上,采取导师总体负责和学科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成立博士生指导小组,也可聘请副导师。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协助指导。聘请的副导师需具备高级职称,导师组成员必须具有副教授以上或相当职称。
指导教师在学校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材施教,对每一个研究生制订出具体的培养计划(教学计划、学位论文计划等),认真实施。
学科组必须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督促他们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关心时事政策、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协助指导老师指导研究工作的专业理论学习、实验、科研、教学实践等活动。具体负责教学计划实施和考查工作。研究生本人应特别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作用在于培养、启发他们全面思考独立分析、正确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所修学分的总和应在10-12学分,其中学位课为6-7学分,非学位课4-5学分,以16学时为1学分。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见附表。
七、核心课程内容简介(3门)
1.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利用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是野生动物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课。通过本课程的教授,使本学科博士研究生掌握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危机,人类与环境行为间的关系,评价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后果;熟悉和掌握针对各生物多样性层次的保护措施及相关法规。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张恒庆, 张文辉主编. 《保护生物学》(第三版). 科学出版社,2017
[2] Malcolm L. Hunter Jr, James P. Gibbs, Viorel D. Popescu. Fundamental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4th Edition, Wiley-Blackwell, 2021
[3] Bradley Cardinale, Richard Primack, James Murdoch. Conservation Biology, 1st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4] Conservation Biology,学术期刊
[5] Conservation Letters,学术期刊
[6] Biological Conservation,学术期刊
[7]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学术期刊
2. 动物行为生态(Animal behavioral ecology)
动物行为生态学是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主要研究生物行为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生物在一定的栖息地的行为方式、行为机制、行为的生态学意义的科学。主要涉及到取食行为生态学、防御行为生态学、繁殖行为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时空行为生态学(如栖息地的选择、定向和导航、巢域和领域现象等),以及行为生态学预测等内容。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尚玉昌主编.《行为生态学》(第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2] Davies N.B,Krebs J.R主编.《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al Ecology》(第四版). 2012.
[3] 尚玉昌主编.《动物行为:动物生存的奥秘》. 2006
[4] 生态学报,学术期刊
[5] 应用生态学报,学术期刊
[6] 动物学报,学术期刊
[7] Animal Behaviour,学术期刊
[8] Behavioral Ecology,学术期刊
[9] Hormones and Behavior,学术期刊
[10]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学术期刊
3. 野生植物资源及利用Wild Plant Resources and Utilization
野生植物开发利用专题是以我国野生植物资源为对象,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对我国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本课程研究野生植物的采集、贮藏和加工技术;研究野生植物的药用、观赏利用、食品加工利用、主要化学成分的提取,以及天然香料、色素、淀粉、油脂、果胶、甜味剂等成分的提制技术。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戴宝合主编. 《野生植物资源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 杨利民. 野生植物资源学(第三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7
[3] 张卫明主编.《植物资源开发研究与应用》.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赵建成, 吴跃峰主编. 《生物资源学》. 科学出版社,2008
[5]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学术期刊
[6]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学术期刊
[7] Nature Plants,学术期刊
[8] Molecular Pant,学术期刊
[9] Advance in Agronomy,学术期刊
[10] Crop Journal,学术期刊
八、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
为保证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博士学位质量,实行论文的中期检查制度。在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一般在第四学期),博士研究生要在学科内报告论文工作情况,学科审查小组要对其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方面进行考查。并对论文工作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甚至另行立题。考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论文工作;否则,按肄业处理。论文中期检查由本学科统一组织。
九、实践环节
1.教学实践
博士生教学实践安排在第3~4学期,应面向本科生、硕士生承担不少于1周的教学工作量,必须是参加硕士、大学本、专科学生的教学活动,可试讲部分章节、辅导、指导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参加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参加教学基地建设、协助指导大学毕业班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等等。
已从事过大学本科教育两年或两年以上的或师范本科院校教育类专业毕业的可免修。
2.社会实践
博士生应在第3~4学期积极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以开阔眼界,开拓思维追踪学科前沿,时间不少于2周。
十、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博士生论文要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它包括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调研、撰写学位论文和论文的中期检查等主要环节。
1.开题报告
博士生在第二学期即进入论文选题阶段,所有博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文献综述、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实验方法及技术路线、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创新点等。开题报告应在本学科范围内集中、公开地进行,并由以博士生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开题报告会应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做选题报告,以保证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评审通过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由院审批后,交研究生处备案。
2.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论文的选题是当前学科的前沿课题,或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应在学术上或对国民经济建设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3)论文应是一篇系统、完整、水平较高的学术论著,并能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
(4)应表明作者掌握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高层次管理工作的能力;
(5)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坚持实践性原则,论文内容应以本人所收集、整理或实验的第一手资料为主;
(6)论文要观点鲜明、文句表达通顺、精练,书写格式、文符规范,数据可靠、计算准确、图表清楚,能准确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论文规模7-10万字。
3.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博士生必须完成上述各个教学和培养环节,并达到规定的学分,完成论文的撰写,由导师同意后送审通过,方可申请博士论文答辩。申请答辩与学位授予按我校有关规定进行。此外,博士生申请学位前学术成果应达到赣农大林园发[2021]02号文件的要求。
十一、附表: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安排表
类 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授课方式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学位课 (6-7学分)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2 | 1 | 讲授 | 考查 | |
博士英语 | 1-2 | 1 | 讲授 | 考试 | 提高班1学分; 普通班2学分 |
高级森林生态学 | 2 | 1 | 讲授 | 考核 | |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利用 | 2 | 1 | 讲授、研讨 | 考核 | |
非学位课 (4-5学分) | 林学学科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 | 1 | 1 | 讲授 | 考核 | 按一级学科开设,必修 |
动物行为生态 | 1 | 1 | 讲授 | 考核 | 必修 按研究方向二选一 |
野生植物资源及利用 | 1 | 1 | 讲授、研讨 | 考核 |
林学研究进展 | 1 | 1 | 讲授、研讨 | 考核 | 选修 |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 1 | 2 | 讲授、研讨 | 考查 | 选修 |
Seminar | 1 | 1-4 | 研讨、读书报告 | 考核 | 必选,开放式课程 |
学术报告与讲座(至少3次) | 1 | 1-5 | 报告、讲座 | 考核 |
实践性课程 | 教学实践 | | 3-4 | 导师指导 | 考查 | 1周以上 |
社会实践 | | 3-4 | 导师指导 | 考查 | 2周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