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院/园林与艺术学院欢迎您!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6-09-19     阅读次数:1755

090707

一、学科介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专业)以林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通过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流域管理等专业知识的拓展,系统掌握以植物措施为主,以工程、农学措施和其它相关技术为辅的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

本学科通过长期研究积累,已在南方崩岗侵蚀机理与治理、水土流失困难立地育林、优良水土保持植物筛选、严重侵蚀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滨湖风沙化控制、采矿地生态修复、流域规划与管理、水土流失治理成效评价等方面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并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国家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求实创新,团结合作,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研究方向、现状及前沿动态,并对相关学科知识有比较深入得了解,掌握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具有组织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高层次管理工作及开辟新领域并作出创新性成果的能力;适于到高等学校、科研、规划、管理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规划、管理或产品设计等高级专门技术工作,能够成为用人单位的专家或学术带头人。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的阅读能力,较好的写、译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能力,能熟练地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格。

三、研究方向

3.1土壤侵蚀机理与水土保持

以我国南方红壤地区为研究背景,以山区丘陵区等各类地貌类型区土壤侵蚀形式及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水土流失现象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水土流失形式与机理、影响因素与环境要素调控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同时,以区域特点及水土流失形式为背景,有针对性地研究探讨适宜的植被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栽培与耕作措施、流域管理措施等综合措施体系。

3.2流域管理与景观规划

以流域为单元,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入手,注重景观生态学在流域生态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对流域内资源全面实行协调的、有计划的、可持续的开发与管理,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区域生态系统。

3.3植被恢复与生态工程

以恢复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为基础,在环境退化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以植被措施为主,有针对性地应用南方红壤区域的植物资源优势、并辅以生态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对退化生境进行恢复与重建。

四、学习年限

研究生学习年限定为3年,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相应延长1年。特殊情况,经学校批准后可适当延长,博士不得超过6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博士阶段不得超过6年。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优良学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以及创新能力。

1.采取理论学习、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学术交流和社会考察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进行系统培养,使研究生既能全面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能系统掌握本学科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方法,激发博士研究生的创造性,培养博士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2.在指导方法上,采取导师总体负责和学科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成立博士生指导小组,也可聘请副导师。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协助指导。聘请的副导师必须是教授或研究员,导师组成员必须具有副教授以上或相当职称。

指导教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材施教,对研究生制订出具体的培养计划(教学计划、学位论文计划等),认真实施。

学科组必须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督促他们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关心时事政策、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协助指导老师指导研究工作的专业理论学习、实验、科研、教学实践等活动。具体负责教学计划实施和考查工作。研究生本人应特别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作用在于培养、启发他们全面思考独立分析、正确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

6.1学分

教学16学时为1学分。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要求修12-14学分,其中学位课6学分,非学位课程25学分,专业英语写作、Seminar和听学术讲座等开放式教学的课程(简称开放式课程)各1学分。

实践性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各计1学分,均为附加学分。

6.2授课方式、成绩评定方式

6.2.1授课方式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性质,选择讲授和实验,或讲授和操作,或实验,或讲授和研讨,或研讨、读书报告、指导、自学等等形式。

6.2.2成绩评定方式研究生的科目成绩评定分为考试与考核两种方式。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成绩,60分以上可获学分。考核科目按优、良、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及格以上可获学分。

6.3课程教学

我校研究生课程性质统一定为学位课(含公共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含必选课和自选课)、开放式课程、实践性课程,具体事宜按《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执行。

6.3.1学位课。博士研究生公共学位课2门,英语2学分,政治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专业学位课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题2学分。

6.3.2选修课。25学分。

6.3.3开放式课程。目前设置的开放式课程是指定要修的。开放式课程有Seminar、专业英语写作和听学术报告三门,课程结束,考核及格,各计1分。

6.3.3.1 Seminar

Seminar应结合博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工作,由导师、学科与相关领域专家、研究生共同参加,以专人报告、集中讨论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展开。Seminar每学期举行不少于2次(其中研究生本人汇报不少于1次),累计不少于10次。导师负责对研究生Seminar完成情况进行评定,由研究生秘书检查备案。凡检查通过者,记1学分。

6.3.3.2专业英语写作

专业外语作业-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入学后两年内,在导师指导下可根据研究方向及论文选题进行不少于二篇文献资料的英译汉(或汉译英),英译汉每篇字数不少于6000汉字,汉译英不少于1万字符;或用所学第一外语撰写一篇与本人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文献综述报告)并进行投稿,每篇字数应不少于1万字符。导师负责对研究生专业外语写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记1学分。研究生应将《专业外语写作考核表》及本人所写的中、外文文稿装订后于入学后第二学年末提交到所在学院,由研究生秘书备案。凡检查通过者。

6.3.3.3听学术讲座

鼓励研究生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修养。每个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听研究生处举办的学术讲座3次,并计1个学分。

另,研究生每参加校内其他单位或个人举办的学术报告、讲座、会议1次,可计0.2学分。研究生每参加校外的学术会议1次计1分,做学术报告加计1学分,此要求不做统一规定,所得学分不得与其他规定学分冲抵,但可与总学分相加。

6.3.4实践性课程

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课结束,考核合格,各附加1学分。

6.3.4.1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好途径。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可在导师指导下做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工作如:批改作业、答疑、实验准备,上辅导课及习题课;答疑及批改作业;指导实验或生产实习;参与编写教材及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等。或模拟课堂教学等来完成教学实践的任务。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活动由学科组统一安排,7个工作日以上,导师负责指导和考核,考核及格附加1学分。已从事过大学本科教育两年或两年以上的或师范本科院校教育类专业毕业的可免修。

6.3.4.2社会实践为了使广大研究生在学期间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走正确成长的道路,并在实践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必要的。社会实践的内容包括:

A.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技服务,协助实践单位解决科研、生产中的某些技术或管理问题。

B.开展人员培训或进行科技、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C.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科学考察,了解国情,接触社会,向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一线的同志学习等。

D.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C.参加各种社会兼职。

社会实践由学科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安排,研究生处也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创造机会,提供平台,定期组织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一般为20个工作日以上,指导教师负责考核,考核及格附加1学分。对入学前有过二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不做要求。

6.3.5课程设置及安排(见九——水土保持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安排)

6.3.6主要课程内容简介

6.3.6.1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题(Topic of Soil Erosion and Its Control

主要讲授水土保持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热点及国内外相关动态;全球荒漠化发展趋势、荒漠化控制的行动计划及国家战略;南方红壤侵蚀特点及其环境背景,特殊侵蚀形式(崩岗侵蚀、石漠化、山地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发生条件;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土壤侵蚀响应;城市化过程与开发建设项目中水土流失新特点及其应对;和谐社会与环境保护形势下水土保持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新材料、新方法;水土保持法规与技术标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网页

[1]唐克丽主编.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出版社,2004

[2]水土保持科学.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

[3]水土保持研究.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

[4]水土保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

[5]中国水土保持.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

[6]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水利部水土保持司主办(http://www.swcc.org.cn/

[7]长江水土保持网.水利部长江水土保持局主办

6.3.6.2高级森林生态学(Advanced Forest Ecology

通过课程学习了解生态学发展历程和趋势,掌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水平上森林生态研究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了解森林生态领域相关的热点生态问题及其研究进展,掌握森林生态学研究的新手段、新方法。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蔡晓明主编.生态系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1999

[2]戈峰主编.现代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2002

[3] Kimmins主编 . Forest Ecology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4]方精云主编.全球生态学——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

[5] J.LChapmanM.J.Reiss.生态学原理与应用(影印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

[6]相关期刊

6.3.6.3植被生态学(Vegetation Ecology

主要讲授植被生态学的特点、发展历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了解植被群落形成条件、识别及有关植物群落的流派及假说;认识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及相关指标(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重要值、饱和度、多样性等);分析植物群落种间关系(竞争、共生、寄生等)、种间关联和相关以及生态位特征;认识群落组成结构、空间结构(水平、垂直)及其随时间变化(发生、演替)的规律;了解群落物质生产与物质循环过程、主要植被类型生物量和生产力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点;了解植被分类的原则、主要分类系统的分类方法,熟悉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内涵、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掌握植被野外调查的方法,数据资料整理及制图方法。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宋永昌主编.植被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振基陈圣宾主编.群落生态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气象出版社, 2011

[3]Kimmins主编 . Forest Ecology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4]吴征镒主编.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 1980

[5]廖克.中国植被图,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

[6]张新时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地质出版社,2007

[7]植物生态学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主办应用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学会主办

6.3.6.4植被恢复与重建专题(The topic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讲授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与学科前沿和热点,系统认识脆弱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概念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讲授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与模式;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出现的新挑战,讲授路域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废弃地(尾矿、采石场、废气工厂、宅基地等)的生态恢复及生态系统健康维护与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内容。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郑昭佩编.恢复生态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11

[2]那维(Zev Naveh)李秀珍冷文芳解伏菊等译.景观与恢复生态学:跨学科的挑战,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江源顾卫陶岩晏晓林.道路生态影响与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生态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4]史蒂芬·曼索瑞安丹尼尔·沃劳瑞尼盖尔·杜德莱著王春峰王冬梅史长青译.森林景观恢复:不只是种树,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5]李洪远马春.国外多途径生态恢复40案例解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6]沈胃寿曹学章金燕编.矿区生态破坏与生态重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6.3.6.5流域管理与森林水文专题(watershed management and Forest Hydrology

以水力学、水文学基本理论和流域规划方法为基础,主要讲授流域管理学(土地规划学、系统科学、水文学、流域侵蚀与泥沙运动、生态经济学、景观生态学、可持续经营等)基本原理;掌握流域综合调查、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分析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及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对流域水文效应的影响;森林水文效应(森林格局——水文学过程和尺度耦合、系统水分输入输出结构、地域性)评价及研究方法;流域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农业资源等)与效益分析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流域管理信息系统;流域法规与监督体系。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王礼先主编.流域管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张志强主编.森林水文:过程与机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余新晓李秀彬等.森林景观格局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水文响应,科学出版社,2010

[4]伊格尔森(Eagleson)杨大文译.生态水文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5]伍德(Paul J. Wood)汉纳(Hannah)赛德勒(Jonathan P.Sadler)王浩严登华秦大庸杨大文译.水文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6]徐宗学主编.水文模型,科学出版社,2009

[7]胡彩虹王金星编.流域产汇流模型及水文模型,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

6.3.6.6现代自然地理学(Modern Physical Geography

讲授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特点及其现代自然地理的内涵、与相关新兴学科的关系及其研究热点;阐述与地表环境密切相关四大圈层的区域特征、分异规律、运行机制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讲授地球表层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理论,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现代自然地理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马建华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茂恒徐敏许建国王建等编.现代自然地理学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伍光和蔡运龙编.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3.6.7 3S技术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Application of “3S Technology” in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主要讲授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及其集成技术的发展动态及应用领域;系统了解空间数据采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结构(数据库、栅格数据、矢量数据、转换方法)、空间数据分析(空间分析模型、数据统计模型、数字地形模型等)和地理信息系统成果输出(统计图表、矢量、栅格绘图);认识不同地物对多谱段(可见、红外、紫外)光波的反射、吸收和辐射光谱特性,掌握遥感信息传输接收及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GPS系统的组成(空间星座、地面监控和用户设备)、技术原理及常用设备的使用方法。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冯仲科余新晓编. 3S技术及其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毕华兴编. 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汤国安主编.地理信息系统 (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

[4]刘耀林主编.地理信息系统,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5]张超主编.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七、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应在课程结束后、由院(系)组织进行中期考核。

7.1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二学期内,由所在学院统一组织和实施中期考核。考核审查小组对考核对象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分流,最后由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具体要求按《江西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规定(修订)》执行。

7.2学科综合考核

博士生学科综合考核的目的是考核博士生对专业基础理论、学科前沿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内容应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和足够的深度。学科综合考核由学科、专业组织,与中期考核同时进行。《江西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规定(修订)》执行。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8.1科学研究

8.1.1选题研究生的科研须从选题开始,与任何科学研究一样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调查、收集、阅读、分析和评价有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题。因此,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选题,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书的撰写。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注重论文的创新、难易程度和论文工作量。

8.1.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书首先应征得导师认可,并在举行开题报告会的前一周送达考核小组成员审阅,方可参加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由考核小组进行论证,论证通过者,以书面形式报所在学院审批备案。在此基础上,博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拟定论文的具体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江西农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执行。

8.1.3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是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基石,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动手完成。研究生在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过程中,在导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适当的数据收集方法,学习和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和数据采集规范,能运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和手段,自己动手取得学位论文所需要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

8.2学位论文

8.2.1论文工作中期报告为使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得到所在学科集体的帮助,应阶段性的向所在学科教师做科研报告。进入论文中期阶段后,由博士研究生报告科研工作的阶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听取建议,改进论文工作。

中期研究报告后,由博士生填写《江西农业大学攻读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报告情况表》,由指导教师审核后,送交研究生处备案。

8.2.2撰写学位论文的要求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表明博士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8.2.2.1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对科技进步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使用价值。

8.2.2.2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8.2.2.3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必须由作者独立完成。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

原则,论文内容必须以博士生本人完成的第一手实验、观测或调查的材料为主。

8.2.2.4博士学位论文字数约在7万字以上。

8.2.2.5学位论文必须遵守学术规范。

8.2.2.6博士研究生用于做学位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

8.2.3论文发表

按《江西农业大学关于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暂行规定》执行,同时符合赣农大园发[2012] 3号文件《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术论文(作品)发表暂行规定》的要求。

8.2.4论文送审、答辩与学位授予研究生必须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学位论文经导师同意,送论文相似性检测通过后,再双盲送审。学位论文盲审通过后,方可提交答辩。博士学位论文在送审前应进行一次预答辩,学院须按照《江西农业大学学位授予细则》的要求组织论文送审,组成答辩委员会。论文答辩应做到公正、公开、严格要求。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提交校学位委员会审批,审批通过者,即可授予博士学位。校园网公示二个月无异议,方可颁布发博士学位证书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九、附表:课程设置与安排表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安排表

课程名称

学分

指导方式

学位课

6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1

讲授

考试


英语

2

1

讲授

考试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题

2

2

讲授,研讨

考核

选修课

高级森林生态学(必修)

2

1

讲授,研讨

考核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

2

讲授


高级生物统计与分析(上)

3

1

讲授,研讨

考核

植被生态学

2

1

讲授,研讨

考核

水土保持新技术专题

2

2

讲授,研讨

考核

植被恢复与重建专题

2

1

讲授,研讨

考核

水土保持研究法

2

1

讲授,研讨

考核

土壤学专题

2

2

讲授,研讨

考核

流域管理与森林水文专题

2

1

讲授,研讨

考核

现代自然地理学

2

2

讲授,研讨

考核

林业生态工程专题

2

2

讲授,研讨

考核

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2

2

讲授,研讨

考核

高级生物统计与分析(下)

2

2

讲授,研讨

考核

开放式课程

3学分

(指定课程)

Seminar

1


研讨、学术报告

考核


专业英语写作

1

4

自主学习

考核

听学术讲座(至少听3次)

1


讲座

考核

实践性课程

教学实践

1

3-4

导师指导

考核

1周以上

社会实践

1

3-4

组织、指导

考核

2周以上

学科点意见:

  

  

  

  

学科带头人签字:

院(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意见:

  

  

  

  

签 字:

院(所)公章

研究生处审核意见:

  

  

  

  

  

  

  

公 章